
2025年的新能源赛道上,可控核聚变彻底火了。从合肥BEST装置的关键部件交付,到ITER项目的设备调试加速,再到“2035年商用示范堆”的国家规划落地,这个曾被调侃“永远差50年”的领域,如今成了资本眼里的香饽饽。

上海电气、永鼎股份、精达股份这三家公司更是频繁被提及,不少投资者想问:现在进场算“抄底”吗?这三家到底谁是有真技术的选手,谁只是蹭热点?其实答案藏在核聚变的产业链逻辑里——这个赛道的核心竞争力,要么是卡住“卡脖子”的材料环节,要么是拿下工程化的核心设备,谁能占住这两个位置,谁才是真选手。
先搞懂核聚变的“赛场规则”:核心拼两样东西
要判断谁是真选手,得先明白核聚变赛道的“游戏规则”。简单说,可控核聚变就是在实验室里造“人造太阳”,让氢原子核在亿度高温下聚变释放能量。但这事儿有两个绕不开的坎:
一是怎么“困住”高温等离子体。亿度的温度没有任何材料能直接承受,只能靠超强磁场把它“悬空困住”,这就需要超导磁体——相当于给聚变堆装了个“零损耗的超强磁铁”,是绝对的核心部件。
二是怎么把技术落地成设备。超导磁体、真空室、偏滤器这些部件,既要扛住极寒(超导磁体需-269℃环境),又要耐住高温辐射,制造精度堪比航天级,普通企业根本接不住这类订单。
所以核聚变赛道的“真选手”,要么是超导材料的龙头(解决“困住”的问题),要么是核心设备的总包商(解决“落地”的问题)。上海电气、永鼎、精达正好站在这两个关键节点上,但各自的逻辑完全不同。
上海电气:“工程巨头”,手握国家级项目入场券
先看上海电气,这家公司的定位更像核聚变赛道的“工程总负责人”。它的核心逻辑不是靠单一部件取胜,而是凭几十年积累的重型装备能力,吃下整个聚变装置的“大订单”。
它的底气来自两个硬实力:核电全产业链经验和国际级项目背书。核聚变设备和核电设备在精密制造、安全标准上高度相通,上海电气做了20多年核电设备,早就摸透了“高可靠性、高安全性”的制造门道。2025年上半年它新增订单破千亿,其中核电相关订单同比涨了56.4%,这种产能和经验的积累,不是半路进场的企业能比的。
更关键的是,它已经拿到了核聚变的“国家级入场券”。全球最大的聚变项目ITER,它交付了全球首台磁体冷态测试杜瓦——这东西要同时扛住-269℃极寒和强磁场,是验证磁体性能的核心设备,连国际团队都认账。国内的两大核心项目更没落下:CRAFT项目的关键部件、合肥BEST装置的核心设备,都有它的身影。
如果把核聚变比作建大楼,上海电气就是既能造地基又能搭框架的总包方。它的优势是“稳”,只要国家聚变工程推进,它就能持续拿到订单;但短板也明显,超导材料等核心部件要靠外部采购,在材料成本下降的红利中,它能分到的羹不如材料厂商直接。
永鼎股份:“材料王者”,把超导带材做成“白菜价”
永鼎股份的逻辑更直接:专攻核聚变的“心脏材料”——高温超导带材。如果说超导磁体是“困住”等离子体的关键,那超导带材就是磁体的“肌肉”,没有好的带材,再强的磁体设计也落不了地。
它的核心竞争力是**“国产替代+成本优势”双杀**。以前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基本被国外垄断,不仅价格贵,还经常卡脖子。永鼎的子公司东部超导突破了IBAD+MOCVD技术路线,做出的带材临界电流密度是传统材料的3倍,还通过了ITER的严苛认证,良品率超90%,是国内唯一能做到这个水平的企业。
更狠的是它的成本控制能力。国际同类产品卖价高,永鼎能把成本压低60%,这直接让它在订单上占了先机。2025年它不仅拿了欧盟1200万美元的追加订单,还中标了中核集团1.2亿元的磁体订单,给合肥BEST堆供货的潜在合同规模更是达20亿元。现在它的产能从2000公里/年扩到5000公里/年,长期要做到2万公里,就是为了接住未来示范堆的大规模需求。
永鼎的逻辑是“卡脖子环节的绝对龙头”。核聚变商业化越推进,对超导带材的需求就越大,它的业绩弹性也越大。但风险在于,要是未来超导材料技术路线变了(比如出现更优的材料),它的先发优势可能会受影响。
精达股份:“隐形玩家”,靠持股绑定核心技术
精达股份的玩法和前两家都不一样,它不是自己直接做超导材料或设备,而是靠“投资持股”绑定了核聚变的核心技术方,相当于“曲线布局”。
它的核心抓手是持有上海超导18.29%的股份,是第一大股东。上海超导可不是小公司,它专攻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和中科院等离子体所深度合作,产品早就用在核聚变磁体上了,还和英国TE公司合作供应带材用于强场磁体研制。2025年上海超导计划扩产6000公里,市占率要冲行业领先,精达作为股东,自然能享受到技术突破和产能释放的红利。
但要注意,精达的主业是漆包线,2024年这部分营收占比72%,超导相关业务目前还没直接体现在财报里。它更像“主业+投资”的双轮驱动,核聚变带来的收益是间接的、长期的。如果上海超导的技术转化不及预期,或者扩产进度慢了,精达能拿到的好处就会打折扣。
三大选手横向对比:谁更值得长期看?
把三家公司放在一起比,就能看清各自的定位和潜力,适合不同需求的投资者:
从确定性看,上海电气最强。它手握国家级项目订单,2025年上半年千亿订单打底,业绩有支撑,适合追求“稳扎稳打”的投资者。只要国家聚变工程不减速,它的订单就不会断,而且核电业务能提供稳定现金流,抗风险能力强。
从弹性看,永鼎股份更胜一筹。它直接做核心材料,且已经实现商业化供货,2025年超导业务收入预计突破3亿,扣非净利润增速可能超500%。一旦核聚变进入规模化阶段,带材需求会爆发式增长,它的业绩可能迎来指数级上涨,适合能承受短期波动、追求长期高收益的投资者。
从风险和收益平衡看,精达股份更适合“布局型”投资者。它的主业稳定,不会因核聚变赛道波动而伤筋动骨;同时持股上海超导,又能享受技术突破的红利。但缺点是收益间接,想靠它赚“快钱”不现实,得有长期持有的耐心。
这里也要提醒一个误区:不是沾边核聚变就是好公司。有些企业只是蹭热点,既没有核心技术,也没拿到实质订单,这类公司根本经不起行业洗牌。而上海电气有国际项目交付记录,永鼎有ITER认证和量产能力,精达有核心技术公司的股权,这才是能穿越周期的硬支撑。
2025年能“抄底”吗?看懂两个关键再出手
最后回到开头的问题:2025年抄底核聚变合适吗?其实关键看两个信号,和这三家公司的逻辑直接挂钩:
一是技术节点。2027年合肥BEST装置要建成,2030年计划点亮首盏灯,这两个时间点前,核心设备和材料的订单会持续释放。上海电气的设备、永鼎的带材都会直接受益,现在布局正好能接住这波订单红利。
二是商业化进度。核聚变从“实验室”到“发电站”,还要过“成本控制”这一关。永鼎正在扩产降成本,上海电气在积累工程经验,这些都是在为商业化铺路。一旦成本降到可接受范围,赛道会迎来真正的爆发,现在进场相当于提前占座。
但也要理性看待风险:核聚变商业化毕竟还有十年以上的路要走,期间可能出现技术路线调整,也可能有新的巨头进场。所以投资不是“梭哈”,而是看清楚每家公司的核心逻辑——上海电气赚“工程钱”,永鼎赚“材料钱”,精达赚“技术分红钱”,找对自己认可的逻辑再出手,才不会被短期波动带偏。
总的来说,核聚变不是炒作概念,而是人类能源革命的必然方向。上海电气、永鼎股份、精达股份虽然玩法不同,但都抓住了赛道的关键环节,算得上是真正的“选手”。2025年或许不是“抄底”的终点,但绝对是布局未来能源红利的起点——毕竟能改变人类能源格局的赛道,值得多一份耐心和眼光。
股票配资网址大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