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颖
收到黎阳新书《无问归程》,我在屋顶就着小风一口气读了半本。那些文字还是熟悉的味,带着德阳人特有的绵密与执拗,像当年她在旌湖边念诗时,风里裹着绵远河的潮气,却又添了来自世界各处不一样的气息。楼兰的沙、巴黎的咖啡香、青海湖的蓝,西双版纳的暖,都在字里行间打着转,倒像是她把大半个地球的风景,都酿成了坛子里的酒,一开封就漫出满室的醇厚。

这老乡啊,这些年真是越走越远。从德阳的文学社,到后来全国各地她的作品朗诵会,我总在人群外头望着。看她站在台上,声音里带着 hometown 的温度,把诗句说得像家乡的老茶,初尝清苦,细品却有回甘。有人说她的文字太 “飘”,我倒觉得那是底气——只有见过世界的人,才敢把山河都揉进句子里。
《无问归程》翻到后半本,忽然想起那年在孝泉古镇,她指着一棵老槐树说:“文字就该像这树,根扎在土里,枝桠却要往云里长。”现在看来,她真做到了。书里写楼兰的残垣,带着三星堆青铜般的厚重;记巴黎的咖啡馆,又藏着什邡板鸭般的烟火气。那些看似散漫的行脚,其实都是往内心走的路。她哪是在写旅途啊,分明是在给每个漂泊的人找归宿。
书里收录了她 2010 年后在全球各地创作的 61 篇诗歌、散文,分为“海内篇”与“海外篇”。从青海湖畔凝视“比海水还要蓝的波”时的天人冥想,到大理古城触摸斑驳砖石时的时光叩问,她总在自然与人文的缱绻里,翻检出独属的审美灵光。学界说她这是“四维书写”,在历史里打捞人文基因,在自然里捕捉生命顿悟,倒让我想起她当年在德阳剧院第一次朗诵,紧张得手心冒汗,却硬是把《故乡的云》读得台下有人抹眼泪——这么多年过去,她的笔锋里添了哲学的锐,声音里多了岁月的沉,可那份把真心捧出来的热乎劲,一点没变。

最喜欢书里那段关于朗诵的记述。她说在青海湖边读诗时,风把声音撕碎了,散在湖里,倒像是诗句自己在呼吸。这让我想起她每次回家乡办朗诵会,总会特意选段写德阳的句子,字里行间全是“钟鼓楼的影子斜斜扫过西街”的熟稔和“文也千古,武亦流芳”的豪迈。外界夸她开创了“阳光之旅”的风格,区别于传统旅行文学的“苦旅”叙事,哪怕写《茶卡寂寥了祁连》,字缝里也透着生命的暖意,我却觉得,那是因为她心里始终揣着故乡的太阳,走到哪,都能把日子照得亮堂堂。
说到底,黎阳还是那个从德阳走出去的姑娘。笔锋里藏着川菜的鲜辣,也带着川西平原的温润。《无问归程》哪里是“无问”,分明是把每一步都走得清清楚楚——脚踩在地上,心放在字里,不管走到哪,根始终系在故乡的田埂上。
合上书时,屋顶的风还在吹,倒像是她在远处念诗的调子。忽然想跟她说:老乡,这书读着像你亲手泡的老鹰茶,解渴,还暖心。有空回德阳,咱去钟鼓楼底下,你再念一段新写的,我带着酒,就着晚风听。

曾颖:作家,媒体人,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生于什邡。曾在《读者》《南方周末》《澎湃新闻》《新京报》等数十家报刊和网站开过专栏,出版有《生命就是不断受伤不断复原》等18部文学专辑,有众多作品入选各类教材、读本和试卷。央视大型纪录片《川味》艺术顾问。四川省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促进会副会长,成都市微型小说学会副会长。
股票配资网址大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