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刘灿邦
“2025年上半年,我国光伏行业发展举步维艰。”7月25日,在光伏行业2025年上半年发展回顾与下半年形势展望研讨会上,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从产量、价格、出口、效益等多个维度分析了光伏行业发展现状,并作出这一判断。
在本次会议上,包括工信部、国家能源局在内的监管部门都强调,要规范光伏行业发展,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同时,针对当前光伏行业出现的非理性竞争加剧、低价中标、知识产权纠纷等问题,全行业要积极面对和解决,“反内卷”共识进一步凝聚。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上调了今年全球及中国的新增光伏装机规模预测。王勃华表示,随着绿电直连供应等政策落地,将进一步释放多元领域对光伏等新能源的需求。
行业形势严峻
王勃华提供的数据显示,在制造端,上半年,国内光伏电池片、组件产量增速保持在15%以下,多晶硅、硅片产量出现负增长,同时,各环节主流型号平均价格较2020年以来的最高价格降低88.3%、89.6%、80.8%、66.4%;在应用端,2025年1—6月,国内光伏新增装机212.21GW,同比增长107%。
产品出口方面,2025年1—6月,硅片出口量同比下降7.5%,电池片出口量同比增长74.4%,组件出口量同比下降2.82%,光伏产品出口额连续两年同比下降,1—6月出口额同比下降26%。
在此背景下,以今年一季度情况为例,31家A股上市光伏主产业链企业整体净亏损125.8亿元,亏损幅度同比增加274.3%。另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以来,已有超过40家企业公告退市、破产或兼并重组。
值得一提的是,“反内卷”正成为多个行业共识,王勃华指出,去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防止内卷式竞争;今年7月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和工信部制造业企业座谈会先后召开,也明确了治理方向,即治理低价无序竞争,推动落后产能退出,提升产品品质。在他看来,政策层面重拳综合整治“内卷”,将引导光伏行业高质量发展。
落后产能有序退出
记者注意到,本次会议上,工信部电子信息司二级巡视员吴国纲表示,电子信息司将规范光伏行业发展,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强化规范条件的政策引导作用,定期公告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实行社会监督和生产管理,持续营造以创新为引领,以质量为优先,以公平为准则的市场环境,引导产业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加快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桂小阳也谈到,针对当前光伏行业出现的非理性竞争加剧、低价中标、知识产权纠纷等问题,全行业要积极面对和解决,希望行业树立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至上的发展共识,抓好安全生产,坚持生态优先,摒弃招投标中最低价格中标的观念,持续提高光伏设计的标准,推动实现行业产品的优质优价。
会议同期,多晶硅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严大洲建议,做好顶层设计,避免盲目投资。他提出,要做好顶层设计与长期规划,按中国“双碳”战略目标,设置到2060年中国多晶硅及光伏产业发展规划,包括产能、技术、成本与实施路径,避免“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盲目发展,减少国家损失。另外,由于同质化竞争日趋严重,要强化科技创新,营造尊重知识产权氛围。
在国金证券新能源与电力设备行业首席分析师姚遥看来,随着多晶硅成交价上涨、硅片/电池片报价提升,产业链中上游已实现有效价格传导。他预计,后续组件报价也将跟随上涨,产业链价格整体将逐步向覆盖全成本的中枢移动,测算产业链主要环节覆盖全成本后对应组件含税价约0.81元/W。
根据行业机构InfoLink本周给出的报价,TOPCon双玻组件售价区间约0.62元/W—0.72元/W,大宗交付价格为0.64元/W—0.70元/W,仍处低位。
上调今年装机预测
根据IEA(国际能源署)的预测,全球电力需求在2025年至2027年期间预计将以年均3.9%的速度增长,可再生能源2025年至2027年期间预计将满足全球电力需求增长的95%,同时,预计到2027年太阳能光伏将占全球电力需求增长的约一半。
在本次会议上,王勃华给出的最新预测显示,将2025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预测由531—583GW上调至570—630GW。
“2025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将持续增长,但增速放缓。”王勃华表示,这主要是由于部分传统海外市场装机萎缩,如巴西(1—5月)、美国(1—3月)、德国(1—5月)新增装机量出现下滑;虽然拉美、中东等新兴市场需求快速增长,但因市场规模较小,对整体增长的支撑作用有限。
中国2025年光伏新增装机预测也由215—255GW上调至270—300GW。王勃华指出,这主要是由于国内项目并网基础扎实,装机增长确定性强;风光大基地等项目受新政策影响较小;此外,市场化交易成熟省份装机需求稳定,新疆、甘肃、青海等已全电量参与市场交易的省份,受政策影响较小。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1—6月,组件出口额实现同比增长的国家/地区高达115个。其中,对51个国家的出口额增长率更是超过100%,与2024年的33国相比,增长态势显著。王勃华指出,2022年以来新兴市场增长稳定,2024年下半年出口屡创新高,且出口波动小于欧洲市场。不过,其增长主要来自全球大量小规模市场,而非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大国。
不过,也需要警惕海外市场本土化浪潮加剧国际竞争的风险,以美国市场为例,美国本土组件已落地产能已满足本土应用市场需求,电池片产能正处于建设爬坡阶段,首批硅锭和硅片产能预计有望在2025年底前逐步开始落地投产。此外,印度正在全力打造本土光伏制造,组件名义产能超过100GW;中东和非洲地区能够建立各环节20GW以上规模的较完备产业链,涵盖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等。
绿电直连拓宽应用场景
在王勃华看来,稳预期、拓场景双引擎将支撑光伏行业发展。其中,稳预期主要依靠明确项目开发规则,明确消纳责任权重;拓场景则依托于推动绿电直连供应,释放多元领域需求等举措。
记者注意到,继去年底发布《关于支持电力领域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之后,5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加快探索创新新能源生产与消费融合发展。
王勃华认为,绿电直连政策对新能源发电渗透率持续提升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将起到重要作用。一方面,突破“增量配电业务”限制,为新能源并网消纳打开了重要的空间,同时起到降低企业用电成本、缓解电网压力的作用;另一方面,针对高耗能行业、数据中心、出口外向型企业等绿电需求集中场景,通过配套新能源项目或替代存量自备电厂,推动光伏等绿电直接供应,拓展工业生产、数字基建等应用场景。
此外,该政策对项目的自发自用比例、上网电量比例、反送电等均有严格限制,且要求通过配置储能或挖掘负荷灵活性提升调节能力,有望促进风光配储、工商业储能等业态的发展。
会议同期,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副主任陶冶表示,今年5月,国家出台首个绿电直连框架规则,明确新能源项目可以通过直连线路向电力用户直接供给绿电,填补了国家层面绿电直连政策空白, 标志绿电直连从地方试验走向全国规范化推广的新阶段。
陶冶认为,对于绿电直连项目,储能配置将成为项目提升自发自用比例、满足考核要求的重要选择之一,未来光伏组件、风电整机厂商或将主动联合储能电池企业,为高耗能出口型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同时,该政策利好零碳园区、微电网与虚拟电厂建设,零碳园区或将成为绿电直连项目的主战场,通过绿电直连构建源网荷储一体化,通过微电网、虚拟电厂等智能化调控技术实现绿电高比例利用。
股票配资网址大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