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临床上,脾胃病算是最常见的毛病了。
它有个很明显的特点 —— 很多人不光脾胃虚,还带着水湿的问题。
所以 “脾虚湿盛”,基本是脾胃病患者最常见的体质。
这类人总觉得没力气、脸色发黄,没什么胃口,肚子还胀胀的,手脚也发沉,舌头颜色偏淡,舌苔白乎乎的还发腻,全是脾虚湿重的表现。
而且大便总不成形,有的人事儿更明显,稍微吃点油的、或者多吃两口,就容易拉肚子。
为啥会这样呢?咱们常说 “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简单说就是,脾胃得把咱们吃的饭、喝的水,变成能滋养全身的营养。
可要是脾胃气不足,没法好好消化食物、运送水分,水湿就会在身体里乱逛。
反映在身上就是大便不成形、粘马桶,拉的次数变多,严重的还会拉稀水。
碰到这种情况,我门诊上最常用的方子就是参苓白术散。
它能从根上帮着补脾气、去湿气,让脾胃能正常干活,最后不用特意止泻,腹泻自己就好了。
这个方子配得特别精妙,算是治脾虚湿盛导致大便不成形、粘马桶,甚至拉肚子的经典方子了。
当然这个方子也有现成的中成药,叫参苓白术丸,用起来更方便。
就今天,还有个有这毛病的患者来找我,我直接让他去当地药店买参苓白术丸吃,坚持一阵子,效果就能显出来。
其实参苓白术散,是在中医经典的补气方子 “四君子汤” 基础上加强来的 —— 四君子汤就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这四味药。
四君子汤是帮着补脾气的基础:
其中人参能补大元气,还能健脾益肺,算是帮脾胃提劲儿的主力;白术是苦温的,能去湿气,专门帮着脾更好地运走水湿,就像给土地加了排水系统,不让水积在里面。
茯苓味儿甘淡,能把已经形成的水湿通过小便排出去,就像疏通水渠似的;甘草呢,能调和其他药的药性,还能稳住脾胃这块儿。
在这四味核心药的基础上,参苓白术散还加了几味 “得力助手”,让方子更管用:
比如山药和莲子,不光能帮着健脾,还能收涩肠道、止住腹泻;白扁豆是专门去湿、调和脾胃的,特别是对脾虚湿重导致的呕吐、拉肚子,效果特别好。
砂仁有股香味儿,能叫醒没精神的脾胃、让人有胃口,还能化解脾胃里的湿浊,让不动弹的脾胃重新转起来,就像给土地通通风,帮它新陈代谢。
薏苡仁能清热去湿,就算湿气在身体里待久了,稍微有点化热,它也能应付,让去湿的路子更多;桔梗这味药更点睛,它就像个送信的,能带着药往上走,帮着疏通肺气。
中医说肺和大肠是 “表里” 关系,而且肺能调节全身的水液运行,把肺气疏通开,就能帮着水液正常分布、排出去,算是从更整体的层面调治水液代谢。
这个方子一共十味药,结构特别严谨,又补又治,既顾着根儿也顾着表。
里面既有像 “猛将” 一样负责补气血的,也有像 “谋臣” 一样琢磨着去湿气的,还有像 “信使” 一样协调肺气的,一起帮着脾胃恢复功能,考虑得特别周全,可不是那种只管用止泻的药能比的。
虽说大家都叫它 “健脾止泻第一方”,但它的本事可不光是止泻。
毕竟脾胃是咱们后天的 “根本”,它能正常干活了,全身都能跟着受益。
所以临床上,我们还用参苓白术散治不少和脾虚湿盛相关的毛病。
比如有人因为脾虚没法运走水湿,水湿跑到皮肤里导致慢性湿疹、水肿,还有女性白带清稀、量多的情况,参苓白术散都能通过健脾去湿来解决。
要是因为脾虚,气血生得不够,导致脸色发黄、气短心慌、人变瘦、免疫力差总感冒这些情况,参苓白术散也能通过补好脾胃,帮着气血生成,改善全身状态。
甚至有人肺气虚,老咳嗽、痰多还清稀,参苓白术散也能通过 “培土生金” 的法子 —— 就是补脾胃来益肺 —— 间接起作用。
所以只要是 “脾虚湿盛” 的情况,哪怕是看起来不沾边的毛病,参苓白术散都能治得不错,这正是中医 “异病同治” 的精髓所在。
(注:文中提到的中药方需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使用,一定不要自行用药。)
股票配资网址大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