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0日,一封来自麻省理工学院(MIT)校长萨莉·科恩布鲁斯(Sally Kornbluth)的拒绝信,在美国高等教育界掀起轩然大波。
这所世界顶尖学府成为第一个公开拒绝特朗普政府"联署协议"提案的大学,而这份协议背后承诺的,是联邦科研资金的优先获取权。
事情的起因要追溯到10月1日。当时,教育部长琳达·麦克马洪(Linda McMahon)向包括MIT在内的九所知名大学发出邀请函,提出了一份名为"学术卓越联署协议"的提案。
协议内容听起来冠冕堂皇:要求大学在招生、评分和资金分配中优先考虑"能力"和"客观标准",限制国际学生比例不超过15%,冻结学费五年,禁止在招生中考虑种族或性别因素。
展开剩余85%乍一看,这些要求似乎都是在推动"公平竞争"和"唯才是举"。但MIT显然不这么认为。
科恩布鲁斯在回信中开门见山地表示:"我无法支持这份协议。"她指出,协议中包含了一些"不可接受的原则",这些原则会限制言论自由,干涉学校的独立性。
更关键的是,协议的核心前提——用联邦资金作为交换条件来改变学校政策——与MIT长期坚守的信念背道而驰。
说白了,MIT认为科研资金的分配应该完全基于学术优异性,而不是看谁更"听话"。
这种立场虽然听起来理想主义,但在美国当前的政治环境下,确实需要相当的勇气。
毕竟,联邦科研资金对任何大学来说都不是小数目,放弃优先权意味着可能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但科恩布鲁斯显然底气十足。她在信中列举了MIT已经在做的事情:学校本来就注重能力优先,是全美第一批在疫情后恢复SAT/ACT标准化考试要求的大学;超过80%的本科生毕业时没有债务负担;国际学生比例仅为10%,远低于协议要求的15%上限。
言下之意很明显:我们不需要你的协议,早就在按更高的标准做了。
个人觉得,MIT这次的表态,除了维护学术独立性,也体现了一种深层次的不信任。特朗普政府虽然打着"促进卓越"的旗号,但实际上是想通过资金杠杆来重塑高等教育格局,推行自己的政治议程。
这种做法本质上是把大学当成了政策工具,而不是独立的学术机构。
法律博弈与现实考量:MIT的算盘打得响不响?
MIT的拒绝并非简单的意气用事,背后有着复杂的法律和现实考量。
从法律层面看,美国最高法院1987年在"南达科他州诉杜尔案"(South Dakota v. Dole)中确立的原则为MIT提供了支撑。
这个判例明确规定:联邦政府可以为拨款设置条件,但这些条件必须与公共福祉相关,且不能过度胁迫,使大学"别无选择"。
MIT显然认为,特朗普政府的提案已经越过了这条红线。
科恩布鲁斯在信中特别强调了言论自由的重要性。她写道:"MIT坚信,我们必须容许听到'不喜欢'的观点,并且要有尊重地交流。我们已经制定了自己的'学术自由与表达声明'"。
这实际上是在暗示,协议中某些条款可能会限制校园内的思想交流,这对一所以创新和自由探索著称的大学来说,是不可接受的。
但从现实角度看,MIT的这次"硬刚"也不是没有风险。
特朗普政府向来以"睚眦必报"著称,谁也不能保证MIT不会在未来的联邦资金竞争中遭到"特殊对待"。
不过,MIT显然有自己的底气。作为全球最顶尖的理工科大学之一,MIT每年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科研资金,联邦拨款虽然重要,但并非唯一来源。
更重要的是,MIT的学术声誉和品牌价值,本身就是一种无形资产,这是任何政府都无法剥夺的。
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MIT的拒绝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
据报道,特朗普政府目前已经向所有美国大学发出了加入这份联署协议的邀请。如果更多顶尖大学效仿MIT,选择拒绝签约,那么白宫的这项计划就可能沦为一纸空文。
反过来,如果大批学校为了争夺优先资金而纷纷签约,MIT可能会变成"孤军奋战"。
说实话,美国高等教育确实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学费飞涨、招生不透明、过度强调"多元化"而忽视能力等。
特朗普政府想要推动改革,出发点并非完全不可理解。
但问题在于,改革的方式和手段。用资金作为"胡萝卜加大棒"来强制推行政策,这种做法很容易引发反弹,因为它触碰了学术界最敏感的神经——独立性和自主权。
如果特朗普政府真的想推动高等教育改革,更有效的方式可能是通过透明的规则制定和公开对话,而不是用资金优先权来"利诱"或"威胁"。
大学不是企业,不能简单地用市场逻辑来管理。
学术自由和思想独立,是大学的灵魂所在,一旦失去这些,再多的资金也无法培养出真正的创新人才。
MIT的这次"硬刚",本质上是在捍卫一个原则:大学应该为学术服务,而不是为政治服务。
这场博弈的结果如何,还有待观察。
但可以肯定的是,MIT的这封拒绝信,已经在美国高等教育界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未来的走向将影响整个美国学术生态的格局。
发布于:重庆市股票配资网址大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