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上海沪工汽车电器制造二部这个“百人团队”从初创到成长的点滴故事。团队成立于2010年,始终全身心专注于汽车中央电器盒的工艺开发和生产制造,十几年的时光,他们把故事写在日夜不停的机器运转声里,写在每个零件都要“争口气”的奋斗里。
破茧:用代码撬动智能制造新密钥
作为一个老牌传统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是核心问题。2020年的深秋,在很多公司倾向采购现成的MES系统的背景下,公司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从零开始进行自主研发。制造二部团队深入生产一线,对每一道工序、每一台设备、每一个操作细节都进行了精准排摸。无数次的代码调试、功能测试,在历经了425个日夜的拼搏后,自主研发的MES系统终于上线。
在MES系统扎根车间的同时,他们像拼积木一样重构生产线:把传统手工工位逐个“升级”——电器盒产线实现了元件贴装与焊接的“一步到位”,螺母锁付自动线更是让紧固件安装效率提升……这些“智改数转”的组合拳,让车间生产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实现了生产过程的全方位数字化管理与实时监控,而且产能也实现了3倍的增长。如今,团队成员仍然在对MES系统进行迭代更新,它像夜空中的启明星,照亮了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制造的每一步。
更让他们骄傲的是,当智能电器盒跟着上汽名爵、奇瑞的海外车型“出海”,为中国汽车工业走向海外市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适配救护车的空调控制器,更是随急救车奔赴一线,为生命救援争取宝贵时间。
乘风:以团结之力竖起坚守的硬脊梁
2022年盛夏,40℃热浪席卷申城,恰逢园区迎来高温白天高峰限电——一旦用电负荷超出峰值,为守护生产连续性与园区整体用电安全,他们毅然选择“昼伏夜出”,在凌晨两点的车间里,没有抱怨、没有退缩,只有此起彼伏的设备运转声。
2024年台风“贝碧嘉”来袭时,更是一场硬仗。团队无畏极端灾害,在车间坚守了30多个小时,用坚定的信念确保生产线稳定运行。
他们清楚的知道,每一辆安全平稳行驶在路上的汽车,都是无声的担当。
铸魂:在孜孜不倦的创新中建新功
作为体现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成果的“标杆车间”,以“工匠”命名的上海仪电“过超工匠创新工作室”,始终是技术攻坚的“最强大脑”和人才成长的“孵化摇篮”。在这里,创新不是墙上的标语,而是每个人的行动力量。
在各项劳动、技能竞赛和创新创效实践活动中,工匠创新工作室成了金点子的“涌泉”:有的员工琢磨出“贴片与通孔元器件一次性回流焊”工艺;有的员工自制了空调控制器按键力测试设备;更有令人叫绝的是,“解剖”进口设备,进行进口易损件的平替,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
这两年,他们又把目光投向了3D打印技术。为了让这种“高端科技”落地车间,工作室的年轻人突破了传统思维定式,将其应用范围延伸至工装夹具、装配工具等方面,有效缩短了工装夹具的研发周期。
更让人振奋的是,按照飞乐音响加强产业协作和产业协同的要求,结合飞乐音响劳模工匠“助企行”行动,团队主动与上海亚尔陆磊工匠室进行对接,围绕“卡脖子”的设备改造项目,发挥双方专业优势,各显其能,联合攻坚,成功完成设计改造任务。
在各项技术对接和对技术碰撞的“催化”下,成功摘下了“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上海市嘉定区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奖”、“高质量发展特别奖”等荣誉,更为重要的是,让“产业工人也能搞创新”的理念,在车间的每个角落生根发芽。
就是这样一个活力满满的团队,他们有着对推动企业向行业高度迈进的渴望,当更年轻的面孔接过旗帜,所谓产业工人的信仰,从来不是惊天动地的豪言,而是把每个工艺磨到最精。这就是搞技术的人,对“中国制造”最朴素的告白。——把每件小事做到极致,把每个挑战当成勋章,让每个零件都闪耀着工匠的光芒。他们用实际行动托举起仪电智能制造发展的旗帜,立足于汽车电子的行业,为仪电高质量发展贡献出新的力量。
下面请大家跟随这部精彩的纪录片,一同踏上上海沪工汽车电器有限公司制造二部的发展之路,领略他们锐意进取、砥砺前行的奋斗征程。
股票配资网址大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