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烟八秩铸丰碑
一物一史照丹心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青岛市博物馆谨怀崇高敬意,依托馆藏抗战文物最新整理成果,隆重推出“不灭的记忆”红色文化主题月系列推文。
邀您触摸历史温度,倾听岁月回声。
不灭的记忆·贰
在青岛市博物馆革命文物中,一枚荣誉章静静地诉说着八十多年前的烽火岁月。这枚长4.6厘米、宽4厘米、厚约0.2厘米的铜章,是1938年第八路军为表彰抗战伤员特别制作的“抗日英雄”荣誉章。今天,让我们透过这枚珍贵的文物,重温那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浴血奋战的壮烈历史。
展开剩余69%青岛市博物馆藏
文物细节中的历史密码
这枚铜质荣誉章设计质朴而庄重。章面采用内外双层铭文布局,正中篆书“抗日英雄”四个苍劲大字,彰显着受勋者的崇高荣誉;外围从左至右铸有“第八路军抗战伤员”字样,明确了颁发对象;左右各有一颗实心五角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下端“荣誉章”三字表明其性质;背面“1938”的纪年铭文定格了历史瞬间。顶端的空心圆圈挂饰孔虽已不见绶带,却仍能想见当年佩戴时的荣光。
这种简洁有力的设计风格,体现了八路军“艰苦朴素、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篆书的使用既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又彰显了革命军队的文化品格;五角星的形制则昭示着人民军队的政治属性。
荣誉章背后的抗战史诗
1938年是全面抗战的战略防御阶段。日军占领华北、华东大部,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八路军在毛泽东《论持久战》指导下,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晋察冀等抗日根据地。八路军在华北敌后战场取得了平型关大捷等一系列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在华北战场牵制大量日军,成为敌后抗战的中流砥柱。
图丨延安革命纪念馆藏新华日报馆印行的《论持久战》
这枚荣誉章的颁发,正是对在战斗中负伤将士的崇高礼赞。荣誉章按照当时《八路军伤员抚恤暂行条例》规定,不分职务等级授予所有英勇负伤人员,八路军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始终坚持“官兵一致”的原则,体现了人民军队的平等精神。当时,许多伤员在简单治疗后立即重返前线。这枚铜章不仅是对个人英勇的表彰,更是对“轻伤不下火线”革命精神的弘扬。在物资匮乏的抗战时期,制作这样精美的铜质奖章实属不易,足见八路军对伤员将士的重视与关怀。
文物价值的当代启示
青岛市博物馆珍藏的这枚“抗日英雄”荣誉章,是中国共产党倡导“军民团结、共御外侮”抗战方针的实物见证。它告诉我们,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由无数这样的无名英雄用鲜血铸就的。章面上每一个铭文、每一处设计,都凝结着那个特殊年代的精神密码,诉说着革命先烈用鲜血铸就的荣光,提醒着我们在和平年代依然要保持忧患意识,传承红色基因,将伟大的抗战精神代代相传。
图文:张有才
编辑:冯世瑞(志愿者)、周赛
初审:胡可佳
复审:张庆伟
终审:安小蓓
发布于:北京市股票配资网址大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