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宁晚报
■本报记者罗颢
一口滚烫的汤水,让2岁半的小宝经历了一场生死劫难。9月21日晚,小宝用吸管吸食桌上热汤导致咽喉口腔严重烫伤,次日更是出现呼吸衰竭、重度喉梗阻,生命垂危。幸运的是,经过南宁市妇幼保健院(以下简称市妇幼)多科室专家紧急抢救,小宝于9月22日下午转危为安,生命体征恢复平稳。这场意外再次敲响警钟——家长需时刻警惕孩子烫伤、烧伤风险,做好全方位防护。
萌娃咽喉烫伤病危
9月21日晚,小宝家的餐桌上放着一盆刚做好的热汤。彼时家长未及时将热汤移至安全区域,小宝好奇地拿起桌边的吸管,朝着热汤猛地吸了一口,滚烫的汤水瞬间裹挟着热气涌入咽喉,他娇嫩的咽喉黏膜、口腔黏膜当即发红肿胀。小宝疼得放声大哭,双手不停挥舞,哭闹中拒绝吞咽,小脸涨得通红。家长见状慌了神,驱车赶往市妇幼急诊科。
急诊科医生检查后,诊断小宝为咽喉部烫伤,收入耳鼻喉科住院。经过一夜的观察治疗,小宝的病情并未如预期般稳定。“孩子气道本就狭窄,烫伤水肿持续加重,随时可能堵塞气道。”市妇幼儿童保健部大部主任、儿科主任颜云盈回忆,小宝入院后出现了呼吸困难的表现,且进行性加重。医护人员监测血氧,结果显示血氧饱和度低至88%~90%,属于缺氧状态,病情危重,于9月22早上转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治疗。
展开剩余70%多科联手挽救生命
随后,医院迅速启动危重病例抢救预案,儿科、耳鼻喉科、麻醉科、儿外科专家火速集结,多学科会诊讨论诊治方案。
“孩子出现了继发性的喉炎、重度喉梗阻及呼吸衰竭,必须立刻建立人工气道!”考虑到喉部烫伤可能导致黏膜破损、水肿严重,直接插管风险极高,专家团队决定先通过支气管镜探查气道情况。
当支气管镜缓缓伸入小宝气道时,画面让在场医护人员揪心:他的会厌软骨已肿成“小乒乓球”大小,原本通畅的气道仅剩下一条狭窄缝隙,稍不注意就会完全堵塞。医生采用直径3.5毫米的气管导管,在支气管镜的引导下,小心翼翼地对准狭小的气道口,最终成功插管。随着呼吸机开始运转,小宝的血氧饱和度逐渐回升,面色也慢慢红润起来,让在场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后续治疗仍持续
至9月22日下午,小宝生命体征趋于平稳,但颜云盈表示,后续治疗仍需持续:“孩子除了咽喉、口腔烫伤,口唇周围皮肤也有烫伤,吸入的热气还引发了吸入性肺炎,需要继续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同时通过鼻饲管喂食,避免食物刺激受损的咽喉黏膜。至于食管是否受伤,要等孩子病情稳定后做进一步检查。”
这场意外并非个例。据市妇幼统计,每年接诊的儿童意外伤害中,烫伤、烧伤占比非常高,且多发生在家庭中,常见原因包括误碰热汤热水、接触高温电器、打翻取暖设备等。“儿童皮肤非常薄,对温度的耐受度更低,成人觉得不烫的水,对孩子来说可能已经造成烫伤。”
颜云盈结合小宝的案例,详细梳理了儿童烫伤、烧伤的全方位防护要点:做饭时将热汤、热油、热锅放在灶台内侧或孩子够不到的高处,避免孩子在厨房玩耍;盛好的热粥、热汤先放在餐桌上冷却5~10分钟,再端给孩子;使用电压力锅、电水壶等电器时,将电线收纳好,避免孩子拉扯导致设备倾倒。天气即将转凉,给孩子洗澡时,先放冷水再放热水,水温控制在37~40℃;热水器温度调至50℃以下,避免孩子误开热水龙头被烫伤。冬季使用暖气、暖手宝、电热毯等取暖设备时,给设备套上防护套,避免孩子直接接触;手机、平板电脑充电时会发热,不要让孩子抱在怀里;打火机、火柴等物品放在抽屉深处并上锁,避免孩子玩火引发烧伤。
■自救指南
应急处理“黄金4步”
一旦发生烫伤、烧伤,家长不要慌,记住“冲、脱、盖、送”四步法,能最大程度减轻伤害。
冲:立即用流动的冷水冲洗烫伤部位,持续15~20分钟,降低皮肤温度(若为咽喉、口腔烫伤,可让孩子含服冷水或凉牛奶,缓解疼痛);注意不要用冰水冲洗,避免冻伤皮肤。
脱:若衣物与烫伤部位粘连,不要强行撕扯,用剪刀剪开周围衣物,保留粘连部分,等待医生处理;若烫伤部位在四肢,可将肢体浸泡在冷水中(水温15~20℃),但不要浸泡面部、会阴部等敏感部位。
盖:用干净的无菌纱布或干净、湿润的毛巾轻轻覆盖烫伤部位,避免用创可贴、卫生纸包裹,防止细菌感染。
送:若烫伤面积超过手掌大小、烫伤部位在面部、咽喉、会阴部等特殊位置,或出现水泡、皮肤破损、孩子精神萎靡等情况,立即送往有儿童外科或烧伤科的医院,途中不要随意涂抹牙膏、酱油等物品,可能会加重感染。
发布于:北京市股票配资网址大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